“科技村落”長成記
發布時間:2024-03-11 17:04:08 | 來源:福建日報 | 作者:李珂 | 責任編輯:盧曉茜省農科院林下藥用植物團隊團長蘇海蘭(左一)在崇仁村指導推廣中藥材庭院經濟。
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的農業科技示范園
9日,光澤縣第三屆稻花魚米食味鑒評活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舉行。本報記者李珂攝
今年福建省委一號文件提到,建設一批“科技村落”,動員社會力量投入鄉村振興,完善科技特派員等制度。
科技“高大上”,村落“接地氣”。2022年6月,省農業農村廳、光澤縣政府和省農科院啟動“科技村落”培育共建;省農業農村廳安排經費給予光澤縣、建寧縣,支持“科技村落”和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先行縣建設。去年,省農科院、省農學會聯合發布實施《“科技村落”建設與管理指南》團體標準,首批“科技村落”光澤縣止馬鎮的仁厚村與崇仁鄉的崇仁村,通過專家驗收并授牌。
“科技村落”是我省在全國首創的科技賦能村莊建設模式,通過搭建科技進村入戶平臺,整合省農科院等單位優勢科技資源和科技特派員隊伍,組織跨科研機構的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服務團,實施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,整村推進科技進步,探索科技特派員集團服務工作新機制。今年,全省將培育共建“科技村落”35個,助力“千萬工程”建設。
本期《深讀》記者走進仁厚村和崇仁村,透過共建的“科技村落”來觀察我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。
把前沿科技“植”入田間——
村里的稻漁綜合種養數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,建成我省首個稻漁生境監測站,建成稻花魚車載物聯網
稻花香里魚歡躍,農家米香兒時味。9日,光澤縣第三屆稻花魚米食味鑒評活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舉辦,米飯制備現場熱氣升騰,香味彌漫。外觀、適口性、滋味……嘉賓們一邊品嘗稻花魚米的美味,一邊綜合評判。這些產自“科技村落”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的稻花魚米,吸引了市民、游客和經銷商掃碼下訂單。
“稻花魚米生態種養,我們2024年還沒種就都被訂光了。”仁厚村黨支部書記、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建仁喜滋滋地對記者說。
稻花魚米是如何種植?春耕時節,記者走進地處閩贛邊界的仁厚村,在稻漁綜合種養數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,只見村民們忙著加固田埂、清理水渠,一派忙碌的景象。
“下個月就要犁田、施用有機肥,為種水稻做好準備,這水渠也就是魚溝,7月投放魚苗,到時‘稻在水中長、魚繞稻間游’……今年村民們積極性還是很高的。”對于今年的稻漁種養,周建仁充滿希望。
周建仁對記者說:“春節是光澤漁米銷售旺季,1月,我們合作社的漁米銷售額138萬元,是創社以來月銷售額最高值,同比增長42%。”
放眼望去,稻田里豎立著幾臺配有太陽能電池板的監測設備。
“它可以智能感知、遠程實時監測并自動保存氣象、土壤、光照、水質等數據。”周建仁說,這是福建首個稻漁生境監測站,為有效監管和實時響應提供科學依據,去年9月通過同行專家組現場驗收。
“用高科技種養稻漁,咱過去想都不敢想,現在變成了現實,還特別省心。”周建仁說,得益于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的幫助,大家發展信心都很足。
周建仁是一名出生于仁厚村的“80后”,2016年,從事鄉村教育的他帶著建設魚米之鄉的夢想,返鄉創業。
回憶起8年前春節回家情景,周建仁至今仍唏噓不已。仁厚村村民三分之二外出打工,在家務農不足200人,2200畝耕地拋荒了近一半。
怎樣才能帶動村民致富?周建仁把目光放在拋荒地上,成立光澤縣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(以下簡稱“聯農合作社”),專心搞稻漁綜合種養。
稻田養魚是一種古老的養殖方法,這種共生、互補的生態農業模式,同一塊稻田既種稻又養魚。
“剛開始,我不懂種田又缺技術,難以實現規模經營。”周建仁說。2016年聯農合作社初創時,稻漁綜合種養102畝,銷售收入僅21萬元;2018年面積擴大至500畝,銷售收入也只有170多萬元。
2018年,經《福建日報》“助村”欄目聯系,在林文鏡慈善基金“大地之子”頒獎活動中,周建仁與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黨支部書記、創業導師黃獻光結緣。“黃老師推薦合作社與永輝集團對接直銷,開啟數字農業助力產業振興的探索。”周建仁說。
也正是在黃獻光的推動下,仁厚村與省農科院開始合作,探索通過科技創新賦能鄉村發展,這為“科技村落”的創建奠定了基礎。
當年,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與仁厚村、光澤縣聯農合作社簽署共建稻漁綜合種養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協議,組織國家、省、市、縣、鄉鎮五級科技機構專家,開展科技特派員集團服務。
2018年,聯農合作社成為光澤縣生態食品城信息化平臺優質稻示范單位,在仁厚村建設可視化監測系統。“剛開始,大家以為只是做樣子,擺‘盆景’,給領導看的。”周建仁說。沒想到,次年就建成稻漁綜合種養網絡認養系統。“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們的好產品,還要比拼認養下單的手速呢!”周建仁說,2020年,合作社在福州舉辦光澤縣首屆稻花魚米食味鑒評與網絡認養,吸引三生石連鎖餐飲等一批優質客戶簽署供貨直銷協議,打響了光澤縣稻花魚產業品牌。
數字支撐帶動合作社銷售收入增長,增強了周建仁建設數字稻田的信心。
2021年,依靠專家指導,合作社建成稻花魚車載物聯網。“水溫、溶氧量都能實時監控,保障了稻花魚運輸成活率。”周建仁說。當年,聯農合作社帶動全縣7個村共同發展稻漁綜合種養1500畝,銷售收入479萬元,幫助農戶增產增收。
2022年6月,省農業農村廳、光澤縣委、省農科院在光澤縣會商確定,正式開展“科技村落”建設試點。
如今,仁厚村已建成互聯網+生態稻漁科技示范基地,打造成生態光澤品牌,推動稻花魚及漁米直銷永輝超市、三生石連鎖餐飲和都利米業。光澤“稻花魚米”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志認證。
周建仁給記者算了一本賬:2020年至2023年,聯農合作社年銷售額從441萬元增長到632萬元,年均增長14.4%。2023年,還幫助建陽區農民直銷稻花魚,銷售收入632萬元。
“光澤縣數字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,正向全省6個設區市30個村推廣。”黃獻光介紹。這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振興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發起人,已連續3年牽頭組織全省30多個示范縣,前后舉辦三屆全省優質漁米評比,推薦省內金獎單位參加全國比賽,獲2項全國優質漁米金獎。
“光澤縣的這項實踐表明,數字技術助力產業發展,產生了明顯的疊加、放大和倍增效益,有力推動鄉村振興。”長期研究數字技術助力農業發展的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、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黃季焜說。
如今,與仁厚村對接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專業團隊,僅省農科院就有數字農業、水稻、生物技術、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、植物保護、果樹、亞熱帶作物多個科技機構的跨學科50多位專家組團服務。
“每到農時農事關鍵節點,專家團隊都會到仁厚村開展科技服務,每年近100人次。”正在田頭察看數字化裝備的黃獻光說,今年計劃引進省農科院研制的“基于機器視覺水稻害蟲智能監測裝置”,為施用農藥防控害蟲提供科學依據;引進示范優質水稻“福香占”無人機直播養魚配套技術。
“在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支持下,我們將圍繞稻花魚三產融合,打造生態產品區域品牌,促進‘魚米之鄉’邁向高質量發展。”說起未來規劃,周建仁充滿信心。
昔日少人問津的仁厚村,如今已成為省鄉村振興“一村一品”專業村、省農業科技推廣示范村,成了城里人觀光、休閑、體驗的向往地。“稻花魚”“稻花魚米”故事還將繼續……
把智囊團隊引向農村——
村里專家團隊43人來自多個研究所,對接16家科研單位,實現多部門、跨機構、跨學科組團服務
眼下,閩北氣溫逐步回升,在光澤縣城北面的崇仁鄉崇仁村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大棚里,草莓散發濃郁奶香氣息,小西紅柿顆顆晶瑩剔透,采摘游客絡繹不絕。
“示范園去年3月開工,8月建成投產,已收成3000多斤葉菜,今年1月開園以來,果蔬采摘活動廣受歡迎。”省檢察院駐崇仁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聲鋒說,示范園預計每年將增加村集體收入16萬元,吸收40多名本村剩余勞動力。
示范園占地103畝,集培育、種植、采摘、研學于一體。不同于傳統大棚,它全部采用無土栽培技術,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科學管理,目前已擁有8座現代化大棚。
“村里原先無土栽培設施不完善、日常管理不規范、管理人員技術落后,園區建設多虧了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的支持。”黃聲鋒說。
雷錦桂正在大棚里“巡視”,他是數字農業鄉村振興服務團隊首席專家、老區蘇區縣(光澤)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,去年6月起,半年時間他11次帶領團隊到光澤,指導崇仁現代農業示范園和“科技村落”建設。目前村里引進了設施無土栽培、農業物聯網等5項新技術及42個蔬菜瓜果新品種。
“崇仁村不僅文旅產業底蘊深厚,而且產業優勢突出,科技創新有亮點。”雷錦桂說,創建“科技村落”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,崇仁村通過引進新技術、新品種,將打造農文旅融合的智慧農業樣板。
除了果蔬種植業,崇仁村的藥材種植業也因“科技村落”的共建而蓬勃發展。
春節剛過,在“科技村落”崇仁村的多花黃精與瓜蔞、大豆復合套種示范基地里,省農科院中藥材團隊的專家蘇海蘭蹲在地上,指導農戶做好春季管理及套種大豆的翻地準備。
“以前單獨種植瓜蔞,每年除草要花很多成本,浪費了棚架下的空地。這兩年多虧了蘇老師指導,46畝瓜蔞套種多花黃精和大豆,2023年總產值50萬元。”光澤縣富屯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仙旺說。
蘇海蘭介紹:“利用瓜蔞是多年生落葉藤本藥材、多花黃精是多年生喜陰藥材、大豆春季生長及改善土壤等特性,瓜蔞搭架種植、瓜蔞架下套種大豆,大豆與多花黃精間作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藥材種植效益。”
崇仁村長期種植中藥材,但存在品種選擇不清、種植技術水平低等問題,省農科院林下藥材團隊與企業和種植大戶合作,開展七葉一枝花、多花黃精、元胡等藥材生態種植技術與模式研究與應用推廣,突破了藥材種苗繁育和生態種植技術,提高了產量與效益。以崇仁村為核心,帶動閩贛兩省30多個村共同發展中藥材種植業。
“科技村落”的建設,目的是要破解村落產業鏈關鍵技術難題,需要科技特派員集團服務,由“單人單點”向“集團聯動”轉變,實現多部門協同推進。崇仁村多個產業從中受益。
崇仁村現有專家團隊43人,引進人才5人,鄉土人才13人,本地企業9家,對接科研單位16家,科特派服務團按專業劃分為中藥材、白羽肉雞免疫凈化及種雞繁育、設施蔬果、“綠肥—煙—稻”周年輪作等4個小團隊。“以設施蔬果團隊為例,成員來自省農科院數字農業、作物、中藥材、植保、生物技術、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等多個研究所,實現多部門、跨機構、跨學科組團服務。”雷錦桂說,遇到“疑難雜癥”,大家“會診把脈”,推動問題的快速解決。
“科技村落”漸長成。崇仁村這座古韻源遠、風光旖旎的傳統村落,已成為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。2021年至2023年,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.6萬元增至2023年2.1萬元,村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逐年增強。村集體收入從2020年的5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24萬元,增長近4倍,解決了崇仁村“資源空間受限、村集體收入薄弱、屬典型負債前行村”的這一發展問題。
(記者 李珂 通訊員 蔡淑芳 邱英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