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一座800多年的古書院
發布時間:2024-07-02 16:44:31 | 來源:羊城晚報 | 作者:文藝 | 責任編輯:盧曉茜又是一年高考季,伴隨著廣東高考成績和分數線的公布,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。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國古已有之,這樣的歡喜和憂愁也延續了一千多年。
日前,“士子的行旅——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”在位于廣州蘿峰山麓的玉巖書院開展。展覽由廣州海事博物館、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共同主辦。在玉巖書院建筑群的高低錯落間,古代士子求學的艱辛歷程徐徐展開。
與人們印象中的博物館展廳不一樣,本次展覽將中國科舉文化與玉巖書院各個空間相結合,展線依次走過種德庵、玉巖堂、余慶樓、天尊堂、觀音殿、山高水長亭、文昌廟,為觀眾提供一個了解古代科舉文化的獨特視角。
壹求學之路始于書院
玉巖書院始建于南宋,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。作為古代的私塾學堂,這里曾是無數士人學子求學之路的起點。
從蘿峰山腳下遠遠望去,夏日蔥蘢掩映下的古書院若隱若現。靜謐的山林間,泉水嘩啦啦流下。爬上長長的石梯,“玉喦書院”幾個字才清晰起來。
原來,蘿崗一帶自古是鐘氏族人的聚居地。為紀念鐘氏先祖鐘玉巖,鐘氏后人特將書院命名為玉巖書院。匾額上的“喦”與巖同音,“品在山之上”意指在后人心中鐘玉巖的品德高于山。
以書院西側的種德庵為序廳,“士子的行旅——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”將觀眾引入了一個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世界。
種德庵為玉巖書院的前身,是書院最古老的地方。宋乾道三年(1167),鐘玉巖的父親鐘遂和建立種德庵,供族中弟子在此讀書學習。鐘玉巖也從這里得到啟蒙,后考中進士,官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、朝議大夫。
在種德庵內的展覽現場,筆、墨、紙、硯等文房用品擺放在整齊排列的書桌上,書架上還有《詩經》《春秋》《論語》等書籍,讓人感覺數百年前的古人傳道授業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。“德勝才謂之君子,才勝德謂之小人”,鐘氏家族以德育人的傳統也在這里得到體現。
貳將梅關古道“搬”到現場
自古登科之路困難重重,從十年寒窗的日積月累到地方考試中歷經大浪淘沙,古代學子才得以踏上赴京之旅。不僅如此,前往京城往往也要花上數月時間,行程之艱巨常人難以想象。
南宋時期,從廣州出發前往臨安赴考的鐘玉巖也不例外。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他的趕考路線,展覽在余慶樓里特別設置了多媒體互動游戲。點擊電子屏幕,觀眾就可以為主人公“鐘玉巖”選擇最便捷的趕考路線,沉浸式感受古代士子們千里赴考的不易。
與此同時,展覽還將梅關古道“搬”來了書院。順著參觀游覽路線,復刻出的梅關古道就位于古書院內的石梯上,場景十分逼真。
據了解,梅關古道位于江西和廣東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,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。唐代開元四年(716),張九齡奏請并主持開鑿大庾嶺。此后梅關古道作為嶺南極為重要的驛道,經其北上的科舉士子、文人大儒不勝枚舉。
陳獻章、湛若水、羅倫、莊有恭等文化名人行經梅關古道,最終成功考取功名的故事也在展覽中娓娓道來。
叁再現趕考路上的衣食住行
玉巖書院依山而建,沿著展線一路往上,依次穿過種德庵、玉巖堂、余慶樓、天尊堂、觀音殿,接著便是羅坑精舍的位置。
古代士子參加會試的旅行跨越多省,衣食住行同樣充滿了挑戰,因此需要準備足夠的衣物、干糧、雨具等物品,以應對旅途中的寒風烈日和種種困難。
記者留意到,羅坑精舍內的展品往往帶有美好的寓意,比如“讀書授業”壺、狀元翁同龢折扇、“一路蓮科”糕模、“平步青云”鞋等,暗含著對考生的滿滿祝福。
據工作人員介紹,玉巖書院的名字歷來經過數次更改。鐘玉巖告老還鄉后,對以前讀書的種德庵進行了修繕和擴建,并更名為“羅坑精舍”。晚年的他繼承父志,在這里延師講學,教育鄉中子弟。族人感念鐘玉巖的德行,在他去世后又將羅坑精舍改名為“玉巖書院”,并流傳至今。
明清以來,藏身山中的玉巖書院因環境清幽,曾吸引無數達官顯貴、文人墨客前來游覽。沿著石階繼續往上,來到玉巖書院的最高處——山高水長亭,亭額“山高水長”四字為明代大儒湛若水所題,意在鼓勵鐘氏族人多讀書,興文風。
站在亭內俯瞰,山下正是蘿崗香雪公園里的大片梅林,每年冬至前后,踏“雪”尋梅的游人更是不在少數。亭內就保留了一塊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留下的詩文碑刻。詩文中,張之洞也對蘿崗香雪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了大肆贊美。
肆為今日學子送上美好祝愿
距山高水長亭不遠處的建筑為文昌廟。兩者之間是一片自然形成的斜面巨石坡。在山泉水數百年的沖刷下,石坡上形成了一條溝壑,潺潺流水充盈其間。
尤為值得一提的是,旁邊竟有一棵樹齡超過千年的古荔枝樹。據工作人員介紹,玉巖書院中古樹繁多,樹齡超百年的就有19棵之多。這棵“千年古荔”生命力非常頑強,歷史上它曾被嚴重凍傷過,后又長出新枝繼續生長,“遇到氣候好的年份,這棵古荔枝樹還會掛果,運氣好的游客才能看到!”
走進文昌廟內,“士子的行旅——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”也來到了高潮部分。通過鄉試、會試、殿試等科考登科后,士子的身份上實現了由讀書人向朝廷官員的華麗轉變,人生躍入“春風得意”的新天地。
在文昌帝君的塑像兩側,展覽還對古代考場的場景進行了復原。僅能容納一人之身的考生號舍不斷吸引觀眾的注意和停留。
從書院學習,到千里赴考,再到狀元高中,“士子的行旅——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”將中國古代科舉文化與玉巖書院的各個空間相結合,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圓滿的科舉考試之旅。
廣州海事博物館負責人表示:“希望通過本次展覽,讓觀眾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對社會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影響,展示書院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也為今日的莘莘學子送上‘文運昌隆’的美好祝愿。”
(記者 文藝)